close

距離上一篇NT Live的文章相隔有一點久…原本是打算上下篇接連出完的,但出完上篇之後,接下來是一串這兒滾那兒滾,實在沒有辦法靜下心來,將對Benedict Cumberbatch和哈姆雷特一肚子多而糾結的廢話轉化成有條理的文字。文章列了大綱也寫了一半,後半卻遲遲鬼打牆個沒完,有點舉字維艱的氣氛。但拖太久也不是個辦法,所以趁著又將出門滾滾之際,得速速把這事兒了結才行。

Benedict Cumberbatch(後簡稱BC),因為BBC影集《Sherlock(新世紀福爾摩斯)》爆紅,再加上其後參加電影《星際爭霸戰:闇黑無界》《哈比人》《模仿遊戲》等的推波助瀾,所以當2014年宣佈BC即將領軍演出《哈姆雷特》時,開放售票才8小時,10萬張票即銷售一空,創下倫敦劇場史上銷售最快紀錄。由於太受歡迎,向隅者又過多,經不住廣大劇迷粉絲的殷殷期盼,戲還沒上演,就隨即於2015年2月宣佈此劇將會加入NT Live的計劃。目前我們在電影院看到的,是2015年10月15日的錄影。藉著這個計劃,全球26國家、超越1400個戲院,超過23萬人次觀賞到《哈姆雷特》。這些數字,又為NT Live寫下新的紀錄。

莎劇的台詞通常翻成別國語言(尤其是非拉丁語系),演起來一個不小心都會蠻災難的,但即使是英語母語演出,台詞能說得合情合理、甚至超越出劇本獨創一格的人還真不多。電影在正戲開始之前,先放了一小段BC接受Melvyn Bragg訪問的精華版。當Bragg不能免俗的問及有關「To be or not to be…」這句被萬人詮釋過的經典台詞時,BC說了一句:「To find the need to say it.」聽到這句話,我真的是超級有感!是啊~說起來好像很簡單,但曾經身為演員的就知道,這是多麼常被忽略,卻又多麼難以達到的目標啊!因為要達到這個目標,背後是要下多少心血做功課,又得死多少腦細胞去腦補劇本沒寫到的劇情,才能化做口裡吐出的那句合情合理啊~~
看過不少莎劇詮釋,他是少數讓我覺得台詞有被他完全吞進去,並內化為他自己的語言再吐出來的人之一。

這次的劇場Barbican Theatre,是一個 1156人的劇場,其實跟National Theatre的Olivier劇場差不多大,但由於佈景設計採取了許多透視的手法,這使得舞台前中後段的層次相當明顯。所以整體看起來,會比《李爾王》和《奧賽羅》大器許多。
但就跟其它幾齣NT Live一樣,鏡頭大多都拉得太近,看不到舞台鏡框,也就看不到舞台與觀眾之間的關係,於我來說,在空間感的建立上便會有一點障礙。例如這次的舞台,雖然看得出它在挑高與深度上都視覺空間感十足,但對於我只能看到左牆和正面牆,而一直不見右牆這件事,卻自始至終老是隱隱戳著我。一直以為是鏡位沒擺平均,直到後來我上官網看了拍攝工作照,才終於解了惑。類似這樣的鏡位過近問題從之前看一些電影化的舞台劇(例如ゲキ×シネ或シネマ歌舞伎)就一直覺得不適應了,當然,你也可以單純的從它身為一部“電影”的角度來看這件事,這就像我們在看電影或電視劇一樣,我們只管專注在鏡頭裡呈現出來的畫面所傳遞出來的訊息,而不需要管鏡頭外的拍攝現場是個什麼樣的不完整和亂糟糟。但…其實我並沒有很喜歡這樣的觀影經驗,畢竟我還是比較想看“舞台劇”啊~所以有的時候,我還比較寧願看純粹的舞台電視轉播,像是arte、WOWOW或NHK…它會較兼顧觀眾席到舞台這一段,甚至是劇場外到觀眾席這一段。雖然有時會感到較有距離。

能夠不用千里遠征,又能以較低的價錢就近看到喜愛的舞台劇,固然是一件令人興奮不已的事。但對戲痴來說,這種算是二次創作的東西,少了和舞台上的演員共處同一時空一起呼吸,總覺得還是少了點像是靈魂一樣的核心元素。

Barbican Theatre的哈姆雷特設計

上圖為Barbican Theatre做的主視覺,完全把哈姆雷特的憂鬱小男孩特質表露無遺。所以下一篇我就想來寫寫導演如何將“小男孩”這個精神,巧妙的藏在劇中各個角落。(點圖可至下篇文章)

※看下一篇:NT Live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哈姆雷特:小男孩的玻璃心

 

arrow
arrow

    Peti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