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常常跟同事討論起Wikipedia的可信度與正確度,最近就在一個日本能楽飯的blog裡看到一篇很好玩的文章。這位日飯有天一時興起在英文版的Wiki查了「Noh(能)」,先是被一大篇看似豐富的內容感動了好一會兒,興奮的往下讀,才發現了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內容,害我邊看邊偷笑。例如在介紹後見的服裝時:「the stage attendants are garbed in virtually unadorned black garments, much in the same way as stagehands in contemporary Western theater. 」雖然我知道很多人常把歌舞伎和能混在一起,但是…老兄…那是黒子好唄…Orz......而且成為黒子跟成為後見所需要的條件跟等級都不同哩…另外在舞台演出的參與性部份,這兩者跟西洋舞台上的幕後工作人員更是有很大的差別耶~~不過我看完這段以後也忍不住放聲大笑,因為我的腦中浮出了兩個黑衣蒙面人鬼鬼祟祟的出現在能舞台上的畫面…噗…

 自從網路普及之後,許多人從此就不再踏進圖書館,因為資訊取得太容易了,只需動動手指,要影要音要文字,會動的不會動的皆隨手可得,又何必大熱天的動腳往外跑呢?(當然啦,許多資訊在深度和廣度方面還是遠遠比不上紙本啦!)不過,圖書館的資料至少有那些作者背書負責,但網路上的資訊正不正確,就得靠自己的判斷來對自己負責了。說實在,願意為大家在Wiki默默耕耘分享知識的人我蠻敬佩的,只是還是希望大家在按下“送出”鍵之前,盡量將內容查證完整才好。關於網路對全球社會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繼續討論的話議題太大,我也不想搞得太嚴肅,所以就此打住,只是提醒大家在上網查資料時,還是得多看多比較啊……(咦?又不是買東西…?XD)讓我們繼續歡樂的話題…

 說到那一篇的另一個笑點我的心情就複雜了…是我關心的囃子方的部份。「Noh hayashi ensemble consists of four musicians, also known as the "hayashi-kata". There are three drummers, which play the shime-daiko, ōtsuzumi (hip drum), and kotsuzumi (shoulder drum) respectively, and a shinobue flautist.」先說笛的部份,能楽所使用的笛是“Nohkan(能管)”而不是“Shinobue(篠笛)”。若是把“能管”跟“龍笛”搞混的話我還可以理解,因為外觀上的確是蠻像的,差是差在內部構造;但“能管”與“篠笛”的話,兩者無論是外觀還是音色都差蠻多的耶……。接著是大鼓的部份,文章裡提到的都沒啥問題,問題出在「Ōtsuzumi」這個關鍵詞連結出去之後那一頁。其實在「Ōtsuzumi(大鼓)」這頁的文字敘述也挺合理:「The Ōtsuzumi (大鼓, Ōtsuzumi), also known as the ōkawa, is an hourglass-shaped Japanese drum. It is a larger version of the tsuzumi........」然後我們可以從Wiki貼心準備的照片上,來了解這同時也可以被稱為「大皮」,“比小鼓大”的“大鼓”長得啥樣…………(請往下拉)

 


 

 

 


 

 

 


 

 

 


 

 

 

080808.jpg

喂~~!!!!!!!!!這“大鼓”也末免太“大”了吧!!!!!老兄你是來亂的吧?!想像小小一隻的広忠抱著那麼大的鼓擠在能舞台上,那其他那些シテ啊ワキ啊要塞哪裡呀?XDDDDD
Wiki,你好樣的!

(以上的文章都只針對英文Wiki的部份喔~~大熱天的,笑一笑就算了…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ti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